win7系统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技术教程 > 详细页面

对于接入网技术综合说明

发布时间:2022-05-16 文章来源:xp下载站 浏览: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我国的接入网技术发展还是非常迅速的,同时也分析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分析了接入网技术在交换机中的应用,交换领域的接入网技术变迁映射了我国电信网络的发展,人们在争吵是ATM还是IP的时候,互联网以开放的应用和业务使IP成为主宰;曾几何时研讨会上专家们还在探讨NGN的实现应该是软交换还是IMS,今天软交换已经遍布在固定和移动的网络上。人们从未停止接入网技术上追求完美的脚步,但事实总是无情地把最简洁、最经济、最方便的果实贡献给大家,还是让市场需求成为我们的未来,让接入网技术发展的轨迹为人民服务。

软交换的发展历程

2004年2月ITU-TSG13会议首次明确了NGN的定义:NGN是一个分组网络,它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能够利用多种带宽和具有QoS能力的传送技术,实现业务功能与底层传送技术的分离;它提供用户对不同业务提供商网络的自由地接入,并支持通用移动性,实现用户对业务使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在NGN的网络架构中软交换已经明确PSTN/ISDN仿真作为三个业务子系统之一。实现PSTN/ISDN仿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IMS实现PSTN/ISDN仿真,一种是用软交换来实现PSTN/ISDN仿真。但是由于IMS实现PSTN/ISDN仿真的演进方式还不成熟,而软交换已经比较成熟,运营商面临的网络演进问题可通过软交换的方式来解决。软交换技术从1997年开始发展,逐步从试验阶段走向商用阶段,并在国内外得到应用。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网络与交换技术委员会从2001年起开始制定软交换系统相关规范及标准,主要包括设备规范、协议规范、接口规范和业务相关规范等。共完成相关规范59个。该标准体系是国内研究单位、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共同合作,进行了全面、科学的深入研究后制定的,软交换系列标准制定启动时间超前设备研发,直接指导了国内下一代网络交换相关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而且将我国的实践经验推向国际。

2005年我国成功地启动了国际基于软交换的NGN系列标准的研究,已经制定了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国际标准系列,形成了多个国际标准草案,树立了我国在NGN领域的学术地位,引领了国际标准的制订。软交换作为PSTN演进的方式和NGN的业务子系统之一已经成为ITU的NGN系列标准,Y.2031和Y.2271已经在2006年ITU会议得到通过。

中国电信在集团公司统一部署下,从2001年开始进行软交换技术的跟踪。2002年选用西门子、中兴、阿尔卡特、爱立信、北电、华为六厂家软交换系统,分别在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四个城市建设实验网络,对软交换系统的功能、性能和协议等能力进行了全面测试,并验证了API业务开发的能力。2003年继续在广东、上海和浙江进行了业务试验,进一步验证软交换系统提供业务的能力,与此同时,两北地区开始试商用。2004年在深圳、肇庆开展试商用。2005年全网开始软交换商用部署。2006年逐步停止电路交换机的建设。

在软交换的全面应用方面中国电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工作,首先在骨干网层面平滑迁移话务量,在C3层面:软交换系统在长途层面应用可行性的关键是不同厂家软交换设备的互通问题,中国电信确定固定软交换设备之间采用SIP/SIP-I协议互通,但是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均没有可供参考的实施案例,中国电信制定了SIP/SIP-I协议的企业规范,对互通模型以及每个互通模型涉及的消息处理方式作了详细规定,并基于此规范在现网上成功实现了深圳华为和肇庆中兴软交换设备的互通。在C4层面:实施了汇接层面的软交换系统SSP功能;在C5层面:对PSTN退网交换机的替代,解决了软交换提供业务的质量和稳定性问题。当时对软交换的应用还有许多说法,认为应该一步实现IMS,现在实践证明软交换的部署和实施是正确有效的。

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电话网的演进,使电话网向分组化、宽带化、智能化的方面发展,将大大提升电话网的业务能力,符合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软交换的引入使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转型为基于IP化网络,关键点在于其业务的提供是有序的,是可控制和可管理的,不同于一般的基于IP的业务。而且在其业务的种类上增加了基于IP的增值业务,使传统话音业务又有了新生。它不仅作为固定话音网络演进的重要接入网技术手段,同时也是移动网络演进的必经之路。

IMS的技术发展

由于基于IP的网络和业务技术给传统电信运营商带来的挑战,电信运营商正在积极寻求能够驾驭IP网络的解决方案。NGN的体系架构经过千锤百炼试图打造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使得运营商能够控制和管理基于IP的网络并具有业务管理的能力。并让网络的体系具备融合的能力,在业务层面具有灵活扩展和组合的能力,在用户接入层面能够进行接入控制、标识和管理。人们开始寄希望于IMS能够给予这个承诺,并大胆开始了这种尝试。IMS使移动和固定的融合成为可能,使基于IP的业务控制和管理成为可能,NASS和RACE使接入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

当前业界对固定移动融合的统一业务架构的接入网技术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IMS网络。以“commonIMS”的推出为代表,IMS的标准化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IMS炒作多年,现在到了比较冷静面对的时刻,基于SIP的控制和业务虽然非常重要,但目前毕竟不能主宰全部业务,各国运营商都在进行IMS试验,有的运营商将其进行简化和改造,为我所用;有的运营商大胆创新将集中控制的IMS演化成分布式架构的IMS;有的运营商积极探索密切跟踪,目前还没有看到大规模商用的实例。

实现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涉及的因素很多。融合的价值本质是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和增加价值,IMS在网络和业务层面提供了融合技术的可能性,其作用和价值取决于未来的业务趋势、IMS的成本以及可运行性。IMS一定会在业务和市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接入网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总会有新的技术替代老的技术,在交换领域的接入网技术变迁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那些能够快速提供业务和应用的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那些能够方便和经济地进行网络部署的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那些在适当的时间能够协同产业链发展的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

链接 统一IMS标准进程

目前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在TC3和TC5成立联合工作组进行中国统一IMS标准的研究。包括:统一IMS的需求(第一阶段),统一IMS的功能体系架构(第一阶段),统一IMS组网总体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目前按三个场景开展研究:场景一:支持xDSL/WLAN/LAN+2GHzWCDMA/TD-SCDMA+GPRS/EDGE的接入;场景二:支持xDSL/WLAN/LAN+cdma2000+CDMA1X的接入;场景三:支持xDSL/WLAN/LAN+2GHzWCDMA/TD-SCDMA+GPRS/EDGE+cdma2000+CDMA1X)的接入。CCSA的工作计划有(TC3、TC5联合研究):基于IMS的多媒体会议业务技术要求规范(TC3);基于IMS的个性化振铃音业务技术要求(TC3);基于IMS的多媒体彩铃业务技术要求(TC3);基于IMS的呼叫前转类业务技术要求(TC3);基于IMS的呼叫等待与呼叫保持业务技术要求(TC3);基于IMS的号码识别显示及限制类业务技术要求(TC3);基于IMS的恶意呼叫追踪和匿名呼叫拒绝业务技术要求(TC3);固定移动融合(FMC)业务需求分析(TC3,研究课题);即时消息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TC5);多媒体电话(TC5,基于IMS)。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本文章关键词: 接入网技术